教学随感之——
诚者,天之道
诚实,是一种古老而常新的美德。人们对诚实不会有任何争议,就像数学逻辑体系中的公理一样不证自明,因为他根植于人性深处,具有永恒性。但是令人惊异却又无可奈何的一个现实是,与其他人性中的善端一样,诚实又是人类行为普遍欠缺、不完善的一项品质。正像先贤切身体证后指出的,我们都身处远离大道、迷失本性的现状,因此才会如此矛盾的表现:明明知道何为应该做的,却又偏偏不能够完全、恒久地做到。所以,就有了我们自身中、整个人类社会进程中两股力量时刻交战的状态:一为顺应现实,妥协退缩,放弃原则;一为追溯本源,努力进取,持守真道。前者的后果已经使我们备受煎熬,陷入绝境;后者的前景却仍然让人看到希望,永葆生命力。
孩子都知道应该诚实,不能欺瞒家长和老师。但是事实上却又常常违反,是什么原因呢?于是先要帮助孩子认识撒谎这个行为的成因。
撒谎是一种趋利避害的行为,面对诱惑和压力都可能造成撒谎。一件物品,本不属于我,但又很想得到,就有可能采取欺骗的手段。私自拿别人的东西,通过造假虚报获得利益,都是具体的事例,可以结合假冒伪劣商品给孩子讲撒谎的危害。另一方面,做错事情担心受到惩罚,担心失去别人的信任与接纳,也可能文过饰非。
其实诱惑和压力都是一种虚假的信息,是对人的一种考验,是每一个人成长成熟必须经受的。人贪恋诱惑,是想象得到之后的快乐与满足;逃避压力,是臆测惩罚带来的不安与痛苦。事实上,以不当手段得到的不仅不能满足欲望(反而会助长),另外还附加了良心的谴责和对东窗事发的恐惧;同样,消极的逃避也不能消除不安与恐惧,坦然承认与面对反而可以得到立即的解脱,甚至更加获得别人的认可。
要教会孩子认识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再好也不去碰,看都不要看,避免自己陷入到诱惑中,因为得到了会更不快乐、更不满足;犯了再大的错误,照实承认,勇于面对,不仅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承担,而且别人会照样接纳你,就算要付出代价也是甘心乐意的。告诉孩子,诚实处事是最安全、最轻松的手段,这样解决问题才最简捷、有效,不兜圈子,不走弯路。这样引导鼓励孩子,渐渐形成习惯,就有可能成为一生受用的财富,在重大关头也能够顶住压力和诱惑,从容面对人生。
让孩子认识了问题所在,就要开始操练诚实的功课了。操练诚实大概可以有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面对诱惑,能够很快意识到问题,立即采取克制,不至于表现出来,解决问题于未发,这是上好的。
第二层面,面对诱惑,没有及时察觉,以至于做出了不良行为。然而事发之后能够反省,认识问题并立即承认改过,坦然承担相应代价,过能改,归于无,仍然是很好的。这是需要重点鼓励的,因为大部分孩子都处于这一状态,在现实中,这已是难能可贵了。
第三层面,面对诱惑,没有及时察觉,以至于做出了不良行为。事发之后,又没有勇气面对,等到东窗事发,家长或老师来批评管教了,这里还有最后的机会,就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时能有顺服的态度,也属亡羊补牢未为晚。处于这一层面的时候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因为再差一步就是不可救药,批评管教也不起作用,根本不认为自己有问题,真到这一步就错过教育时机了。但事实上家长老师对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一次没有起作用,就两次,三次,十次,百次,只要不是顽固到底,也就是只要一个人还活着,就有希望。浪子回头金不换,处于这一层面的孩子应该更加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看重。
这样引导孩子随时比对自身,学会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能够勇敢面对,现在是敢于面对老师和家长,以后面对人生,面对自身都能够从容坦然。
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孩子养成诚实品格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自己对此要有切身体会,不是为了教育孩子人为刻意营造,自己又是用另一套处事“智慧”,另奉行一套“潜规则”。
我们可以认真反思一下,在那些我们当时认为到了不得已要变通的关头,到底是不是必须采取那些“非常”手段?一件合乎道义的事,难道必须经过不义的手段才能完成?若果真如此,难道不应该反思那件事本身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吗?所以目标和手段应该是一致的。如果我们仔细去回顾,很多事情其实用最简单直率的办法效果反而更好,许多的智巧、计谋长远来看反而坏事。有些实在通过诚实手段做不到的事情,宁可不做,因为那很可能是贪欲所致,放下更好。
当我们认识到了“诚”的重要,“诚”的可靠,“诚”的力量,才知道要努力的方向,在引导孩子时也能找到发力点,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家齐,而后国治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