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师共学第七期 —— 小学内篇4
全文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89GjW
尊敬的家长,您好!
书院走过七年。在这七年的教学当中,师生们在读经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对多的经验,对于读书的年龄、次第、状态及复习的规律与规划等等都有了一定的实践和经验。在今后的若干年里,在继续完善读经方法的同时,书院会更加重视生活、礼仪、品格教育。这首先就需要清晰我们的认识——什么才是生活礼仪品格教育最根本、最有效的?
依我们现在的判断,孩子们最需要的就是——劳动。
先为您介绍一篇文章:
儿童学做家务活年龄规划
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
另有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各国儿童平均每日劳动时间:美国为1.2小时,韩国是0.7小时,英国和法国有0.5-0.6小时,中国不足0.2小时。家长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会做家务。
最近,美国育儿专家伊丽莎白·潘特丽,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设计了一份《儿童学做家务事年龄表》,值得家长们参考:
9—24个月: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示,比如让宝宝把脏尿布扔到垃圾箱里;
2—3岁:在家长的指导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当家长请求帮助时帮忙拿取东西,如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使用马桶,刷牙,浇花,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岁:除了以上技能外,还要喂宠物,睡前帮妈妈铺床,饭后自己把碗盘放到厨房水池里,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把脏衣服放到篮子里;
4—5岁:学会准备餐桌,饭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准备自己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岁:自己准备第二天去幼儿园要用的书包和要穿的鞋,学会收拾房间的技能;
7—12岁:需要学会做简单的饭,帮忙洗车擦地,清理洗手间,扫树叶,扫雪,会用洗衣机;
13岁以上:换灯泡,清理冰箱、灶台等繁杂的家务。
在德国甚至立法规定孩子必须做家务,对不愿意做家务的孩子,父母有权向法院申诉,以求法院督促孩子履行义务。
6—10岁,偶尔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
10—14岁,要剪草坪、洗碗、扫地及给全家人擦鞋;
14—16岁,要洗汽车、整理花园;
16—18岁,如果父母上班,要每周给家里大扫除一次。
家长在培养孩子做家务劳动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给孩子分配的家务一定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二、让孩子对家务劳动感兴趣;三、营造轻松的氛围。家长要成为爱劳动的榜样,比如做家务的时候放些音乐或自己哼着歌,孩子就会知道,做家务也会带来快乐。
当然,这个规划不一定适合我们,我们可以有自己的规划。但无论怎样规划,都首先要了解劳动都会带给我们什么。
静心班贺同学妈妈的一篇文章非常好地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之前的《书院通讯》上已有刊登,但我仍然选来给大家分享。看过的家长们权当复习,没有看过的,一定要看啊——
浅谈做人的立足之本——习劳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题辞》里的“小学之方,洒扫应对。入孝出恭,动罔或悖。行有余力,诵诗读书……”含义是: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洒扫对答等基本生活能力和礼仪,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然后行有余力时才读书诵诗……
我真的切身体会到教育(甚至是做人)的先后次第,第一重要的是习劳,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和礼仪,然后才是读诗书学乐舞,绝不能本末倒置,正所谓《大学》里的“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人为什么把习劳作为教育的第一要事呢?我个人体会有如下几个原因:
以下我说的劳动就是正常生活中必须做的事情,而并非为锻炼孩子故意随便找点事儿让他做,其结果如何也不管。
1、 劳动是生活自理的基础。
所谓的生活自理就是自己能为自己洗衣、做饭、到医院看病等这些日常生活中自己遇到的、必须的事情。这些事情确实看起来很简单,很多家长认为等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了,在我们家中事实已证明不是这样。
另外从我们成人角度想一下,平时从小没和过面、没炒过菜的人,现在30岁(应该是足够大了吧)马上让他为我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可能吗?答案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是孩子呢。并且如果从小没有劳动的习惯,孩子就不会爱上劳动,这个我们成人也深有体会。从小做惯了的事情就会觉得习以为常,没做惯就不愿意做,除非是自己兴趣非常浓。
2、 劳动能增加一个人的执行力、抗压和不畏难等多方面的能力。
对于这点,在我们整个家族中都非常的明显,在同一时代只要比别人多劳动些,执行力、不畏难、抗压能力就比别人好很多。我的母亲在这方面就特别明显,我也继承了母亲这一点,所以从未感觉到工作生活中有什么压力,我在单位中留意观察身边的同事们亦如此。
因为通常一个人忙于动手时,脑里就会想得相对简单,只会想着如何把这件事做好。所以在这样思维模式下,接到一件事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动手去做,而不是思前想后不动手,所以执行力自然就强。
此外,当一个人劳动时身体的能量向外释放,情绪会随同能量和汗水一同排出体外,所以一般情况下抗压能力就会比别人强些。
也是由于经常劳动,就愿意遇事多动手去尝试,没有做过的、困难的事儿也会试着动两下。其实大多事儿只要一开始动手,就会发现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所以自然就不会特别畏难。
3、 爱劳动能够增加与人的交往能力、自信心。
在单位中接触过很多年轻人,大多都是来自名牌学校和高学历,但感觉他们并不自信,也不擅与人沟通交往。个人通过观察和简单的分析,认为大多都是与没有劳动习惯有关。
因为爱劳动的人总是很容易赢得别人的喜欢,就算自己说话再没技巧,不太会说话,但别人看到他的劳动行为都会很容易相信他是很纯朴的,也因此不介意他说话和表达的方式,进而接纳他。比如在班级常常倒垃圾擦黑板、在宿舍里常打热水的人,班里的同学们就一定喜欢跟这样的人交往。并且这些小事儿做习惯的人常常眼中有活,很有眼力劲儿,就会招人喜欢。
相反,如果一个人不爱劳动,说出一句别人不爱听的话,别人就会非常反感,进而排斥他,甚至以后付出很多倍的努力都改变不了别人的看法。
但有很多人看到上述小细节却不以为然,认为不就是扫地打水嘛,到时需要时我也做一下就行了呗。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没做过的人,为客户开个门,都会把自己先从左绕到右,从门内绕到门外,动作从头到尾都那么不自然。
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人没有理由不自信,一个人的自信也绝不仅仅来自于懂多少知识和有多少能力,而是来自于外部多少人对自己的认可和肯定,进而不断强化或者说是验证自我的认可。
4、 亲自劳动后方能感受到父母和他人的艰辛,并锻炼孩子的责任感。
作为孩子,习惯在家中劳动后就认为是理所当然,会把自己当成家中的一分子,自然会有对家庭的责任感,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帮妈妈承担很多。记得我小时侯一吃完饭就帮妈妈洗碗扫地,这种担当的习惯一旦养成,长大了在学校、单位等其它团体中想不担当都很难。
小时侯妈妈让我们尝试去地里锄地。记得那时天很热,我们姐弟三个没有一个做得很合格的,腰都弯不下去,弯久会很累,也确实体会到父母驼背都是因为劳累,所以上学后就希望以后不要再让父母辛苦劳动。另一方面感觉任何一种劳动都是一种能力,简单的事不做就是没能力。
除此以外,劳动还有锻炼身体等好处。当然,以上几方面的能力并不一定是通过劳动后(尤其只是象征性的)就一定能全部获得,但同等条件下,与不劳动的人相比,上述的能力一定是非常明显的。这几方面能力我认为不仅仅教育儿女应具备的素质,而是做人的立足之本。如今的孩子甚至是我们成人也已经在这方面能力逐渐退化,所以《小学》中把习劳作为第一要事不无道理。
相信大家还会有很多感受,请您像贺同学妈妈一样,把您的感受写出来与大家讨论和分享吧。
《小学》是告诉我们老师该怎样教,孩子该怎样学的一本书。在本期的《小学内篇》的共学中,谈到了孩子应有的学习态度。这也是为我们家长怎样要求孩子的学习态度,提供了标准。
本期的讨论题目是文中划线语句,对应文言的译文语句也有划线,方便您查看。您有任何其他想要发表的观点,也都热烈欢迎。电子版感言请发送邮件至confz@126.com(推荐使用),手写感言请随“亲师交流”交与主班老师。谢谢!(如您的文章不希望公开被引用,请您注明。)
小 学 内 篇
卷一 立教
(前续第六期)《王制》曰①:乐正崇四术②,立四教③,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④。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译文:
《王制》说:乐正崇尚四术,建立四教,象先王一样用诗、书、礼、乐来培育士大夫。春秋教他们礼乐,冬春教他们诗书。
注释:
①《王制》:《礼记》中的篇名。
②乐正:乐官名。掌教之官司。崇:崇尚,推重。四术:诗、书、礼、乐。
③四教:春夏秋冬四季各不相同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④顺:依。造:成,造就。
《弟子职》曰①:先生施教,弟子是则②。温恭自虚,所受是极③。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弟④,毋骄恃力⑤。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⑥。夙兴夜寐⑦,衣带必饬⑧。朝益暮习⑨,小心翼翼⑩。一此不懈11,是谓学则12。
译文:
《弟子职》说:“先生所施行的教育,是学生行动的准则。学生应该温和恭敬,不自满,刻苦钻研,寻根问底;从善如流,服膺于义;要温柔,要孝敬父母,友爱史弟,不要骄傲,不要仗着有力就欺凌人。心志不要虚浮褊邪,行为必须正直。居家和出外都一样,必须亲近有德者,脸色要庄重,心中要恭敬。早起晚睡,衣带整齐。勤奋学习,小心翼翼。一贯而不松懈,这是学习的法则。
注释:
① 《弟子职》:《管子》(管仲作)的篇名。
② 弟子:学生。则:法则,效法。
③ 极:穷尽。
④ 弟:同“悌”,善事兄长。
⑤ 毋:不,不要。恃:依仗,凭籍。
⑥ 式:敬,榜样。
⑦ 夙(sù):早。寐(mèi):入睡,睡。
⑧ 饬(chì斥):整顿,整齐。
⑨ 益:增。
⑩ 小心翼翼:恭敬谨慎。
11 懈(xiè谢):怠,松散。
12 学则:学习的法则。
孔子曰①:弟子入则孝②,出则弟③。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④。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兴于诗⑤,立于礼,成于乐。
《乐记》曰⑥:礼乐不可斯须去身⑦。
子夏曰⑧:贤贤易色⑨,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⑩,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孔子说:学生在家应该孝敬父母,出外应该对人友爱。要谨慎,讲信用。要博爱大众,亲近仁者。道德的实践之外,如果有多余的精力,可以学习文学。
人的品格修养从学习诗开始,依靠礼而确立,依靠音乐而完善。
《乐记》说:人一刻也不能离开礼乐。
子夏说:用贤德改变好色之心,能尽力侍奉父母,能委身于君王,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过道德,我必须说他已经有修养。
注释:
① 本文见《论语》的《学而》章。
② 弟子:学生,年幼的人。
③ 弟:同“悌”,敬爱兄长。
④ 泛,广,广泛。仁:仁者。仁,仁爱,爱人。
⑤ 本文见《论语》的《泰伯》章。兴:起,开头。
⑥ 乐记:《礼记》中的篇名。
⑦ 期须:短暂,片刻。
⑧ 本文见《论语》的学《学而》章。子夏(公元前507年—— ?):名叫卜商,子夏是字。春秋卫国人,孔子的学生。
⑨ 贤贤:以贤为贤。色:好色,喜欢美色。
⑩ 致:委,献身。
201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