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脉 接续四海书香

传承中华文脉 接续四海书香

——《大中华文库》全球发行人冯哲与“经典诵读工程”

  文/《海内与海外》2007年1月 本刊记者 王学信

 2006年8月初一个炎热的中午,笔者陪同美国《中外论坛》杂志总编辑、诗人王性初先生及北京文史专家、诗人克石先生,造访位于北京东城东直门内的百合素食坊香草园店。

店主人冯哲先生热情地领着我们在店里参观,边走边指点介绍。这个餐饮店可真与众不同,一进门阵阵书香便扑面而来,宽敞的门厅两旁排列着整齐的书架,满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及世界名著。四合院的各个厅堂也都在不同方位摆放着多宝阁、书柜,或书架,亦以历代文史典籍为主,在古色古香的家俱和装饰中透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深浸润和主人的审美情趣。

落座堂中的藤椅,品尝着浓淡相宜的咖啡,十分儒雅的冯哲先生随即款款道来。原来,百合素食坊还真不是一家普通意义上的餐饮店,此处仅为其一,另两处分别位于蓟门饭店南侧和颐和园新建宫门附近。该坊秉承中华人文理念,推行融生态、环保、有机农业于一体的健康饮食,以中华人文经典诵读与学习为核心内容,致力于营造一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和谐、快乐的学习型家园。

每逢周六、周日,三处食坊的四书班、蒙学班和少年莎士比亚班便迎来众多的小学员和家长。于是,素食坊里便传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琅琅诵读声……

其实,这三处百合素食坊还仅仅是冯先生一手创办的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和北京四海经典文化传播中心的联动机构。前者以推广海内外儿童诵读古今中外文化经典为己任,旨在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后者主旨为推广海内外成人诵读古今中外文化经典,帮助成人终生学习、全面发展,以期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均已成绩斐然,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和广泛的影响。

那么,冯哲先生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怎样最终将“经典诵读工程”视为毕生的事业,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呢?

他凝视着灿烂的星空,默默地与星星对话

1971年,正当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在河南东部豫皖交界地带的沈丘县,一个名叫冯营的小村庄,冯哲出生了。他上面有个姐姐,不久父母又给他添了个小弟弟。冯营地处偏僻,生产落后,仿佛与世隔绝,虽然日子过得艰辛,但却多了几分宁静和纯朴。

尽管冯姓最早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且冯氏支脉繁多,历代达官显贵、文士名将迭出,但冯营村的冯氏确在近百年来以务农为生,祖上是否显赫,已湮没无考,一字不识的爷爷深信读书才能明理,决心要让四个儿子读上书。他拼死拼活地干,处处撙节,总算让其中三个儿子读到了高中或中专,冯哲的父亲则读到高小,这在当时小小的冯营村,他家已经俨然是个读过大书的文化之家了。

冯哲的父亲冯培堂自小酷爱读书,虽迫于家中生计,高小后辍学,但他一生勤奋,聪颖过人,既写得一手好书法,算盘又打得飞快,农闲苦读,自学兽医、会计,通过严格的考试,终获国家中级兽医师职称及中级会计师资格,成为邻里艳羡的县畜牧局所属牧工商联合总公司的总会计师。

冯哲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从小便深知稼穑之艰难,但农村又给了他一个亲近土地和大自然的机遇。四时寒暑,草木荣枯,豆棚瓜架,园圃溪流,连同淳朴的民风溶进了他的记忆,伴随着他的成长,他仿佛和大自然有着一份割不断的亲缘。冯哲在10岁后来到父亲身边,在县城继续读小学,暑假的夜晚给小冯哲留下深刻印象——在父亲的办公室兼宿舍,看他在灯下用毛笔端端正正写着漂亮的楷书,背后则是一玻璃木柜,里面既有兽医所用的听诊器和医疗器械,还有一些大部头的书。冯哲对那部厚厚的《本草纲目》印象最为深刻,但从未打开过,只知道作者叫李时珍。在冯哲少年的记忆里,父亲很少在单位和宿舍,总是下乡、出差,农忙时节还要返乡给家里承包的责任田搭把手。那时,冯哲一天三顿在大食堂吃饭,到了夜晚,整个大院黑沉沉的,悄无声响,孤单的他有时便站在院里,凝视着灿烂的星空,默默地与星星对话,这便养成了他勤于思索和沉默寡言的性格。

在冯哲读高三那年,一生勤奋好学、严谨敬业的父亲患癌症去世。突遭变故,母亲因过度伤心而患病,家境也随之一落千丈,弟弟辍学就业,姐姐也嫁给一乡村教师,冯哲自己则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北京。随着人流走出北京站的冯哲,又随着人流上了公交车,稀里糊涂地在海淀人民大学站下了车,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

他选择了在中关村的两年会计电算专业学习,并参加了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然后悄然离开学校,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这可应了当年唐代诗人顾况对初来京城的青年白居易说过的那句话:“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他帮人教电脑课,又帮人开设会计电算班,那时从不考虑有没有工资,能管吃管住就一切“OK”。

他在互联网上编织着青春的梦想

1994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遇找上了冯哲,给一位教授做短期编辑助理。在国家图书馆,他整整泡了一个暑假,每天早出晚归,编纂了近80万字的资料。这位教授大为赞赏,冯哲亦从中找到了自信,发现了自己的潜能。也许是他的名字中有一个“哲”字,这使他仿佛与哲学、哲人有了更多的不解之缘。

“当弗洛依德、萨特在大学校园成为热点时,康德这个陌生的名字令我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好感。我与人民大学哲学系的几位博士通力合作,翻译出版了《康德文集》,当月即发行一万五千套。首战告捷,燃起我高度的出版热情。”冯哲忆起那段难忘的往事,平静中仍有些许激动:“当时我在一家文化出版公司做业务经理,开始规划出版西方圣哲系列文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马斯洛、黑格尔等一批哲人闪现在我的天空,我因此发现了一个无比宽广的世界。随后,我对中国哲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两年中,我聆听了季羡林、杜维明、成中英、叶嘉莹、文怀沙、欧阳中石、张立文、钱伟长、杨振宁等海内外名家讲座,连续拜访了人文社科领域近百位专家学者,并开始了大范围的系统检索,学习他们的著作,研讨他们的学术观点。当时,有一个动机很明确,那就是为出版积累素材和资源。”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整个中关村弥漫着格罗夫、盖茨、杨致远、孙正义等数字英雄的故事,互联网仿佛一夜间便进入了大学校园,进入了学生宿舍。《数字化生存》、《十倍速时代》、《未来时速》等描绘数字化创造财富的传奇,使许多大学生等不及毕业便纷纷离校创业,身在中关村的冯哲也卷入其中,开始用互联网编织财富之梦。1997年,他和重庆姑娘冯涛一起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公司,并开了一家颇为红火的中餐厅,此外,还有一家小小的天真服装店。那一年,他和同年同月出生的搭档冯涛成了家。他的另一半冯涛,开朗执着,贤惠聪颖,两人相濡以沫,共同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未来。当光明日报生活副刊的夏欣主编特意约他写写改革开放中年轻一代的感受时,他欣然命笔,标题是《毛脚女婿上门》,描述了自己京华创业喜结良缘的难忘经历。

1998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发生在法国巴黎的一场车祸震惊了全世界,英国王妃戴安娜遭遇车祸身亡。这一事件,引发了中国大陆第一本网络出版物《悲情王妃戴安娜》的问世。在短短的6天内,冯哲组织一批博士,夜以继日搜集资料,翻译写作,直至出版,并在15天内发行了20万册,着实让出版界人士体会了一次网络出版的神奇。韩国汉城电视台为此惊叹不已:“中国大陆进入闪电出版时代。”首次运用网络所带来的震撼,使冯哲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奔腾时代》、《世纪联盟》……这些激发无数大学生创业热情的畅销书,在冯哲的创意、策划和运作下迅即推出。继而,一批在国际上极具人气的世界级名人克林顿、曼德拉、麦当娜……也纳入了他的出版系列。随着大陆应试高潮一浪高于一浪,聪慧过人的冯哲敏锐地感觉到此中的巨大商机,他组织一批专家教授编写了一系列高质量的高考教辅类读物,尚未投放市场,便有一些国内出版、发行集团前来洽谈合作,令他兴奋不已。

冥冥中,他预感到自己的人生将出现重大转折

1998年春夏之交的大连,全国图书订货会在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举行。一时出版界各路高人纷纷云集于此,冯哲作为民间出版高手亦紧张、繁忙地置身其中。一个偶然的机缘使他结识了武汉大学数学系余一彦副教授,而当他第一次见到余一彦时,他做梦也想不到,这位戴着一副眼镜的清秀女孩,竟是有着数学天才之誉的留法女博士,而且是武汉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当时,余一彦在若干书商那里接连碰壁后,找到冯哲,虽然疲惫,且声音略显沙哑,但仍向他慨然谈起儿童诵读经典诗文的重大意义及海外港台业已启动的此项活动。她的真诚和热情感动了冯哲,她阐述的教育及文化理念更在他心中激起前所未有的共鸣,他在冥冥中似乎预感到自己的人生将出现新的重大转折。

余一彦博士和她的夫婿潘峰博士,都是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两人又联袂留学法国双双获博士学位,婚后回到祖国大陆,在母校任教。这对年轻的夫妇,虽是研究自然科学的学者,但对中华传统文化素来情有独钟。余一彦博士赴加拿大做学术访问时,读到了首部南怀瑾先生的著述,深深为之吸引,其后又相继研读了多部南氏著作,学养见地,陡然提升,后有幸列于南师门墙,遂矢志宏扬中华传统学术而不稍辍。1998年元月,由南怀瑾先生任董事长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鉴于台湾开展的“儿童读经”活动收效甚佳,为中华民族“百年树人”计,决定将“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活动在祖国大陆全面启动,免费提供教材及师资培训。余博士遂不辞辛劳,四处奔走,因而便有了在大连与冯哲的相遇。

1999年盛夏,余一彦博士与冯哲、冯涛夫妇一起到香港拜访南怀瑾先生。原本以为自己搞出版是开启民智,传播文化,谁知却被南师当头棒喝为“以盲导盲”,尤其是大量编辑出版教辅类图书,无疑更是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火上烧油。这一“棒喝”,使如在五里雾中的冯哲如饮醍醐,顿时醒悟,于往昔的山重水复之中,他期冀着实现未来的柳暗花明。回到北京,冯哲亲耳聆听了台中师范学院副教授王财贵博士关于儿童读经理念的精彩演讲。王博士从1994年开始的儿童读经实践,成功点燃了世界范围华人圈儿童诵读中华经典的“火种”,这给了冯哲以更大的信心。

此时,冯哲又读到了1995年全国政协016号提案,这给了他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在这份题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中,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赵朴初、谢冰心、曹禺、夏衍、启功、叶至善、吴冷西、陈荒煤、张志公以焦虑和急迫的心情,为人们敲响了中华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绝续关键时刻的警钟:“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老人们大声疾呼:“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罪人、文化罪人。”老人们“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殷切地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读着老人们这些振聋发聩的心声,冯哲的视线模糊了,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儿童经典诵读的千年大业。

 经典诵读工程”开局伊始,便出手不凡

冯哲将已经印好的10吨应试类参考书统统卖到废品回收站,并将自己的文化公司改为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诚邀南怀瑾先生任名誉董事长,恭请张岱年、任继愈、汤一介、郭预衡、牟钟鉴、钱逊、郭齐家、张立文、王财贵等海内外专家、学者为顾问,他的事业从此开启了全新的一页。

冯哲的忘我投入仍是从海淀、从中关村开始的。他走访了海淀区教委、海淀区妇联,在他们的热情支持下,他面对几十所小学的校长和几十家幼儿园的园长,讲述儿童诵读经典的理念,向这些小学和幼儿园免费提供王财贵博士的演讲光盘及相关教材,甚至自己出资组织他们到天津已开展读经活动的小学和幼儿园实地参观、考察。中华经典诗文固有的神奇魅力和读经活动的动人场景,感染着来访者,他们从中感悟到久违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点燃了他们投身此项活动的不可抑制的热情,于是,北京海淀区数十所小学和幼儿园迅即加入到儿童诵读经典的行列之中。

在大陆颇具知名度的《时尚•好管家》总编辑殷智贤女士,偶然看到王财贵博士的演讲光盘,她深感儿童读经不仅极为契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念,更可打动都市白领阶层妈妈的心,于是便通过光盘上的联系电话找到冯哲。“四海中心”随即向《时尚•好管家》赠送了一万套王博士主讲《儿童经典诵读的理念》光盘,随该杂志在北京、上海各附赠5000套。

世纪之交的2000年12月,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支持下,冯哲和他的“四海中心”与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联合举办少儿诵读经典系列讲座,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专家、学者们的精彩讲演和听众的热情参与为首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个月留下清晰的记忆。

2001年正月初一,在这个全球华人喜迎新春的节日里,冯哲和他的“四海中心”与国家图书馆、中华慈善总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经典诵读工程”在北京正式启动,随即引发热烈的社会反响。任老亲笔题写的“经典诵读工程”从此成为该工程全球推广活动的标志。是年2月6日,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和海淀区妇联以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臧铁军研究员,分别向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了关于推动儿童经典诵读工程的提案,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接着,“四海中心”与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了“经典文化建设与推广研讨会”,四十余位院士及知名专家荟萃一堂研讨经典诵读工程。其后,“四海中心”与相关部门、机构合作,相继推出“建立学习型家庭”活动,“庆六一走向经典时代”大联欢,开办“明德讲堂——百集经典文化系列讲座”,邀请王财贵博士举行暑期大陆巡回讲演,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启“经典诵读”广播节目,筹建明德音乐基金,实施经典书法文化项目。

“经典诵读工程”开局伊始,便有声有色,出手不凡,以其显著的高层次、多方位和社会参与性而引人瞩目,为全球华人的文化寻根和儿童诵读经典热潮添加了可圈可点的亮色。

对经典诵读工程,他始终脚踏实地

2002年,冯哲和他的“四海中心”将经典诵读工程推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在其致力于经典导读教学、教材及推广体系研究的同时,举办儿童经典导读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最佳教学模式,并与中华孔子学会合作开展“家庭经典诵读活动”,每月交流,总结经验。为加强与台湾同胞在经典诵读活动中的互动,“四海中心”邀请台湾唐诗新唱推创人柳松柏夫妇在“明德讲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大学幼教中心和中央音乐学院做诗化教育讲座及示范教学,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四海中心”积极协助北京孔庙及中华孔子学会开办国学启蒙馆,并派专人赴河北徐水、成都、西安、苏州及合肥等地参与和推动当地的经典诵读工程。

这年的金秋九月,是个收获的季节,“四海中心”与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合作,在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举办了首届华人中华文化经典朗诵会暨友谊赛。来自海内外的两千余名嘉宾及参赛者沉浸在喜庆、欢乐之中,赛事热烈,盛况空前,人们被中华文化的巨大凝聚力和感染力所惊叹、所折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的吴官正为此次盛会特地撰写文章,给予高度肯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更亲自撰写两篇文章,分别发表于《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对经典诵读活动及此次文化盛事给予高度评价和热情支持。对此,冯哲先生深受感动,以至在数月后香港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落成典礼上,他在向海内外嘉宾作主题演讲“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时,忆及此事,仍激动不已。

冯哲先生是一个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在2003年元旦,“四海中心”与中华书局合作,将经典诵读系列丛书及配套音像教材在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同步发行。这套精心编制的系列丛书及配套音像教材包括《大学•中庸•孝经》、《弟子规•龙文鞭影》等。英文经典则包括《十四行诗•哈罗德游记》、《理想国•形而上学》等。此外,四海中心还推出了《国乐经典》及《唐诗新唱》。该系列教材的推出为全国各地的经典诵读工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口碑颇佳,“四海中心”亦因此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从元月8日开始,冯哲先生即不顾辛劳,北上包头、太原、呼和浩特、锦州,南下武汉、南昌、中山、温州,马不停蹄,全力推动上述地区的经典诵读工程,所到无不受到当地相关领导部门及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该工程亦在各地纷纷启动。接着,冯哲又将他关注的目光投向偏远落后的农村,他走访了河北原阳县赵朴初希望小学、川北国家级贫困县苍溪,以及承德县上谷乡,考察北京郊区多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对其开展经典诵读工程提出了新的思路,并给予了全力支持。

在这一年里,冯哲先生还特别邀请台湾学者高新武先生、台湾知名人士谢启大女士,以及京华名医刘士和先生等专家、学者在北京或外地开办经典讲座,将诵读经典活动推向新的高潮。

他发起倡议将9月28日定为“全球读经日”

2004年6月,“四海中心”与台湾华山书院、厦门绍南文化、英国莎士比亚协会合作,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启动了旨在推进英文经典诵读活动的“少年莎士比亚计划”,并举办了海峡两岸“千童背诵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启动仪式”,场面宏大,气氛感人。同年9月,以“尊吾师道,传吾文化”为主题的“孔子文化月”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开启,这表明,“四海中心”开始将大学经典导读活动引入大学校园。

接着,在10月的北京,“经典诵读工程全球测评”启动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出席并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现在推动青少年学习、诵读儒家经典,就是种下了种子,打下一定的基础,为未来振兴中华准备了条件。构建中华民族雄伟的新时代文化大厦,是振兴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工程之一,构筑这样一个大厦,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全体人民的事情。但主要是靠知识界,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在社会上进行提倡,我称之为‘文化的自觉’。我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而呼喊!我愿意和知识界、和所有的中华儿女一起,努力在新的时代建造我们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大厦。让中华民族凭着高度发达的经济与科技,高度发达的中华民族文化屹立于东方!”

随着振兴中华文化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寻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更成为人们心灵的渴求,“经典诵读工程”便愈加引人关注。2005年和2006年,“经典诵读工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展,成效喜人。2005年4月27日,在“四海中心”全力推动下,由北京师范大学传统文化学社、清华大学钟铎社与西麓学社、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山东工商学院经典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发起的“大学生经典诵读工程”启动仪式在京举行。7月28日,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在北京国家图书馆隆重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等出席了开幕式。10月中旬,“四海中心”策划的“国学普及齐鲁行”活动,在山东烟台、淄博、济南、济宁、泰安等城市相继开展,反响热烈。

2006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四海中心”策划的“国学普及中原行”活动,在河南郑州、新乡、洛阳、济源、三门峡、开封等城市陆续展开,经典诵读工程走入中州的千家万户。与此同时,“四海中心”组织的“读经教育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国家科学图书馆举行,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评价读经教育的重大现实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并从学术角度进行了深入研讨。为帮助西部贫因地区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四海中心”联合美国科技教育协会,于是年8月底向71所中小学赠送《论语》大字拼音读本2万余册,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此外,“四海中心”计划在近期内再向西部地区赠送8万册,而更多的读经教育援助行动正在该中心拟定的“开泉计划”中逐步实施、落实。

北京的秋季层林尽染,2006年9月1日,“四海中心”创办的“四海孔子经典教育学校”在香山北坡红叶丛中悄然诞生。学校秉承中华几千年教育传统,采用宋明书院教育模式,面对4至13岁海内外儿童,深度实践经典教育。学校基于对教育的全面性及本质性的思考与追求,以中英文经典诵读为核心,兼及其它课程,以及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多角度提升学生的人格素质,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达此办学宗旨,学校特聘北大辜正坤教授、张祥龙教授、清华程刚教授、人大罗安宪博士、中央教科所程方平研究员、中华书局李岩总编辑、国家教育督学臧铁军研究员、北师大郭齐家教授、台湾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博士等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导师和理事,以确保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标准。

2006年9月28日恰逢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7年仁寿之日,“四海中心”与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中华书局、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等多家机构联合在互联网上发起倡议:将每年的9月28日定为“全球读经日”,企盼人类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中华经典的诵读弦歌声中共同构建未来的和谐世界。

让中华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2007年元月12日,下午2时30分,北京阳光灿烂,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全球首发式正在这里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文库》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牧之、国家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中华书局总编辑李岩、国家古籍办副主任黄松、国家汉办副主任赵国成、《大中华文库》副总编辑尹飞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爱尔兰、埃及等国驻华使节或代表,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新社、美联社、欧洲新闻图片社等近百家中外记者济济一堂,共与盛会。

作为《大中华文库》全球发行人的冯哲先生,心情十分激动,面对新闻发布台上装满了《文库》首批精美丛书的古色古香的书柜,他心潮起伏,思绪翻飞:几乎涵盖了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精华的《大中华文库》,从这一天起就要满载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情谊走向世界,此时此刻,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的吗?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是百年来中国学人的夙愿与梦想,如今《文库》首批丛书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直接领导下,凝聚着季羡林、任继愈、袁行霈、李学勤、金开诚、杨宪益、叶水夫、沙博理、韩素音、李赋宁等一大批一流专家学者无数心血,以及外文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译林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等十余家权威出版机构众多出版工作者的辛勤汗水,终于问世。首批丛书包括《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等凡51种92册,共计5800万字。《文库》其它54种将在2009年全部出齐,并计划出版以联合国官方语言为主的多语种版本。

历史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机遇留给了今天,而始终积极参与此项国家重大出版工程的冯哲,既感荣幸,又深感重任在肩。2004年8月16日,温家宝总理给《大中华文库》学术顾问委员会亲笔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对《文库》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全体工作人员“锲而不舍地把这项光辉的事业进行到底”。更令他难忘的是,2006年4月21日11时许,应邀前往向耶鲁大学师生发表演讲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向耶鲁大学赠送了精心挑选的567种共1346册中国图书,胡锦涛主席这份特殊的厚礼,令耶鲁师生欣喜不已。胡锦涛主席说:“我知道耶鲁大学的发展与图书有着深厚的渊源,我愿借此机会向耶鲁大学赠送一批中国图书。这些图书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我希望这有助于耶鲁大学师生了解中国和中华文明,衷心祝愿耶鲁大学越办越好,并为促进中美教育交往做出更大贡献。”胡锦涛主席所赠图书中便包括了当时已出版的《大中华文库》中的《论语》、《老子》等数十种图书。这使冯哲深受鼓舞和激励,他决心竭忠尽智,不惮辛劳,让《大中华文库》走进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同时,这也意味着“经典诵读工程”在更高的层面上真正走向了世界。

此刻,2007年元月14日午后,在中关村南大街28号“四海中心”冯哲先生那虽不豪华,却充满书卷气的办公室,于檀香氤氲中,笔者与冯哲、冯涛夫妇品茗而谈,不觉已至薄暮时分,但见窗外夜幕四合,华灯璀灿。突然,冯哲兴奋地说:“如果有一天,我亲眼看到、听到更多的外国人正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诵读着我们古圣先贤的经典,那一刻将是我人生中的最大幸福。”笔者闻听,顿时心生感动,遂口占一绝以预祝《大中华文库》全球发行成功,诗曰:“禹汤尧舜有遗泽,古圣先贤宝典多。中华文脉书香远,万里云槎渡海波。”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