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
书院特从大学聘来教授给弘毅堂的学生们上课。一整天的课程,分了文字、解经、历史、诗文四部分。文字学和小学是一切学术的根基,解经是国学的中心,历史、诗文又是国学这个身体不可分割的血肉,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史哲”不分家的特点。这才是真正的国学教育。不割裂、不片段、融会贯通的教育,志在实现古代以“通儒”为最高标准的教育。这还是为仅相当于高中年龄的孩子开设的课程,而即便相形于如今体制内的大学教育里,古籍所只管文字训诂、历史系只管历史知识、诗文划到了文学院、而“经学院”甚至没有的局面,所谓现行的“大学”,真是令人悲哀。
老师带领大家梳理中国历史大脉络时,一个仅仅11岁的小男孩表现突出,他对各个历史朝代的更迭兴衰如数家珍,侃侃而谈。想想看,这个竟然知道东汉后面还有个“新”朝、能够一口说出诸如东晋、北魏这些朝代存在了多少年的孩子,其生动的历史知识来自哪里?无疑是来自数年的读经生涯。那些包罗万象的蒙学、四书五经,早把一切埋在了孩子的脑子里,现在,一经外界的召唤,那些知识立刻自动反应一般跳脱了出来。而普通小学那些仅给孩子读一些神话传说、童话书的教育,不是严重轻视了孩子的智力和慧根,白白浪费了孩子学习的大好时机么?
诗文部分,学了《诗经·郑风·子衿》。颇令我惊讶的是,老师讲,这首诗就是写我和你们—老师和学生关系的诗。无疑,他这是采取了《毛诗序》和孔颖达“刺学校废也”的说法,而两者皆极为强调《诗》的伦理教化功能。可能顾及到书院怕扰乱了孩子们的心性吧,故而他在此采取这种解说。但是我想,可以不必如此偏颇。诗意虽不必胶执,但或者把历来的解说都陈列出来,让孩子去随着人生的阅历探索诗的本意,岂不是更好?
3月25日
女学课。这是特为养正班十来岁的女孩子开设的课程。老师问,她们认为女子最重要的德行是什么?有的孩子说,孝,有的说,恭俭,有的说清净,有的说慈悲,有的说仁厚、善良大度。无疑,虽然这些答案里并不排除孩子们初步的自身体会,但更多的也许还是那种“潜意识”的自动反应。我想,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精神,大概可以概括成两句话:一是“习与性成”,二是“涵养须用敬”。习与性成,即是习惯成自然。那些“温良恭俭让”的教诲的种子,早早植根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渐渐地随着时日生长。这些教诲的具体内涵,或待每个人在以后的人生经历中去细细体尝,具体摸索,但毕竟善根早早铸就,一切就无大碍了。
3月26日
晚上学的《童子礼》,让人印象深刻。用的教材《童子礼·家诫要言》,亦是中华书局“中华经典蒙学丛书”中的一部。整节课只学了“缘起”部分:“易曰. 蒙以养正. 圣功也. 而养正莫先于礼。盖人之自失其正. 以自外于圣人之途者. 率以童幼之年。不闻礼教……”。文字简易且透辟。陆芸老师真是中正沉静,循循善诱人。她教孩子一句一句去读,并教她们联系自身体会试着去解说。如,问“圣功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童蒙养正竟然能说是“圣功”呢?答,因为小时候就决定了以后的所有人生,所以很重要。“问自失其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自外于圣人之途”呢?答,自己失去了正,就是自甘堕落,就是自己从成圣成贤的道路上掉下来了。问,“程子谓即此便可达天德”,什么是“天德”?生答,天德就是很高的德行。老师补充道,天德就是天生的德行,人之初性本善,是我们一出生就具有的纯洁无暇、没有污染的德行,只是后天它被很多东西遮蔽了,我们学礼学正呢,就是要把我们这种天生的德行重新开发出来。
这样,孩子们就懂了,懂了之后内心就受到感动。她们说:“老师,这本书我可以再买一本回家看吗?”“老师,还是古文好。”----这也是我来书院后听到的最感人的话。道不远人,只要有机会,道的魅力,就连孩子都能体会得到,并从中初步得到精神澡雪的那种朦胧的喜悦,这就是蒙学教育最大的成功吧。当然,从陆老师对“天德”一词意思的阐述中,我知道其有佛家思想的背景。书院虽主要志传承儒家经典,但许多老师都有佛教信仰,“缘分”、“感恩”、“慈悲”“恭敬心”这些话经常可以听到。历来说以儒治世以佛治心,而且大道都是殊途而同归,秉持这样的信仰的许多人能在一起,也是因缘聚合吧?
3月27日
孰料,那个刚在昨晚的《童子礼》课堂上表现得颇为出色的女生,今天被老师通知其家长领回家,休学反省去了。原因是此生说了一句社会上经常听的见、且极为低趣味的话。
但那学生也显得极是委屈,眼泪很快出来了。据她说,她并非有意说这话,就是习惯、随口一说而已。可见,坏的环境的熏习和影响,是多么可怕啊。当然,她是一个特例,本来被送来书院就有点“改造”的意思。而一位来书院最早、在此生活了四年的学生,其谦恭温婉的气象,也显而易见。
又可见,教学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对待一个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的群体,怎么恩威并重,怎么分得轻重缓急,有条不紊,都须好好考虑,仔细拿捏。
3月28日
昨天学生们一致呼吁,提出想要读《诗经》想要吟唱的建议,经秦老师向院方反映,征得初步同意。并允学生写成具体意见书呈上。师生商议,大致包括以下几点:1、增加学习《诗经》的篇目,具体是一首一首学还是甄选来学,待定。2、学习方式,有曲调的,以吟唱方式,没曲调的齐读。可以到户外,或者山上吟唱诵读。3、其他经典,可以共同学习的,改变单一的个人散读为齐读,以增添学习兴趣。4、同时,书院对读经篇目字数的规定和检测也要有所改变。
我想,养正班在蒙学、四书的同时,读《诗经》当然好,我也以为书院在经典教育的内容方面,可作进一步完善。但同时也应注意,诗教的本质,乃是“温柔敦厚”,乃是以诗的、感性的形式来涵养性情之正。读《诗》不可偏离这个本质。因为《诗》并不是篇篇“无邪”,若只是依孩子们自己的喜好偏向,恐怕更可能选取那些缠绵动人的情诗、“郑卫之音”来读,而其实能发挥诗教的本质功能的、最能体现诗的精髓的,乃在《国风》中那些表达先民生命忧思的诗,是在《小雅》、《大雅》乃至《颂》里的诗。所以,在以后具体的执行上面,教师有其重要性。教师的眼光不可不高,态度不可不慎也。
又,下周上巳节清明节的活动,书院以培养“男子养志,女子养德”为活动宗旨。一方面,女子养德,“女德”对于不管国家民族或是家庭个人的重要性固然不言而喻,这个社会对“女德”教育固然也缺失太多,书院能同时兼顾女学的办学思路,实属可贵;另一方面,“养德”固然是首要,但特别针对于从小就接受了诗书教养的女孩子们来说,我想也不要忘了在其人格养成中,强调增加一些“士大夫”情怀更好。德重要,但学养、识见、学问的获得也不简单,毕竟书院想要培养的,是一代传承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慧命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