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农耕

                                  节   气

    上课后孩子们分享着第一个“清明节”的假期生活。有的到孔庙进行祭拜,有的随父母给祖辈清扫墓地。还有的在户外和家人踏青,观看游人放飞筝。假期的生活都很丰富。我们顺着孩子的话问大家“有没有想过怎么会在清明的时候对祖辈进行祭拜?”“我们还听说有的地方清明家里是不能开火的,要吃凉的食物。”
问题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这些问题。虽然“众说纷纭”,大家最后都将目光聚集到“毛毛虫”身上,想听听她带来的是怎样的说法。于是毛毛虫就介绍了清明节和寒食节关系,讲了寒食节介子推的传说。听完这个故事,有的小朋友面带歉意地嘟囔着“清明的时候我家里就没有吃凉的”。“现在知道了介子推这位忠臣的故事,明年清明我们就能讲给家里人听了。这样,我们也能用吃寒食的方式来纪念他。是不是?”孩子们高兴地点着头。
这时候“毛毛虫”又问了一个问题。“清明假期的天气怎么样呀?和它前一个周比呢?”孩子们回想起上上周末突然“造访”的小雨推延了集体踏青,都纷纷觉得雨后的天气还是有些凉的,不像假期这几天的总是暖融融的。有了切身的感受,孩子们就容易明白清明节气的气候特点以及“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
结合了传说故事和孩子们对于天气的亲身体验,清明节气就被孩子们记住了。此外,我们还在课后学唱了《节气歌》,记下了二十四个节气名。

附1: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写的正是当时情景)。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附2: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每月两节不更变,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农    耕

    让孩子知道了“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自然少不了在农耕课上让他们体验具体操作。很幸运,孔子书院聘请了王老师作为耕作指导老师。孩子们第一次下地干活,劲头十足,个个跃跃欲试。不过,先别忙,王老师要给大家立规矩:
<一>爱护一草一木。一是因为生命可贵,二是因为要尊重他人劳动。
<二>注意课堂纪律。一是因为农具沉重(有些较锋利),孩子在户外课上容易分心走神,注意听讲保持纪律可以避免误操作造成的不必要伤害。
<三>保持严肃态度。因为在向土地学习,掌握生存技能,来不得半点马虎。
课程是从农具介绍开始的,王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着移苗、育苗操作时会使用的农具。孩子们听的认真,王老师讲得起劲。孩子们不时问出一些问题,比如锄头怎样除草,小铁锹和大铁锹的不同,也有耙子是不是猪八戒的兵器等等。王老师很耐心地回答着各类问题。很快孩子们就进入了实战阶段,先是在苗床上移植我们用废物自制的育苗盆里培育的小苗(黄瓜、西红柿等)。
孩子们用手在苗床上挖出育苗盆大小的坑,然后小心地拆开育苗盆,将带有泥土基本结块的小苗放在里面,接着用周围的土轻轻地掩盖在刚放入的泥块上。由于当日阴天,移苗时又下起小雨。所以王老师就没有让孩子给移好的苗浇水。
当时天色已晚,所以在土地上建造苗床进行育苗就成为了课后作业。不过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想延长课程,进行育苗,还问了很多问题。不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应自勉,岁月不待人。”我们要和孩子们一起珍惜时间的同时,利用好“特定”的时间。

 

                                1.认识幼苗

                               2.挖垄

                                3.移苗

                                  4.栽种

                                 5.覆土

                                  6.种子

附:农具介绍

               

                  耙子
用于平整土地,除去地表裸露石块。

 

 

 

 

锄头
用于清除土地根系发达的杂草。
铁锹(大/小)
用于疏松土壤,翻地。

 

参考阅读
寒食节的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中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西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