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人师,戒慎恐惧之余,深感要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教学互动,体悟“尊师之道”恐怕是第一要务。
面对陌生的老师,一方面孩子有一种不安和不信任感,另外也会有一种钻空子偷懒的心态,于是我便从孩子们耳熟能详的《论语:为政第二》:“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一节讲起,让孩子们体会“敬”的要旨。我认为,从对父母的孝敬延伸到对老师的尊敬,是一以贯之的,这个尊敬至少应有以下几方面的要素。
第一,尊师不光体现在外在的言语、礼节、行为方面,更重要的是内心之敬,而内心之敬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外在言语行动上。
第二,尊师是一个学生的基本态度,是一个学生对所有老师都应有的基本态度。我们要慢慢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品质:对一生中遇到的所有老师,不论个人好恶,一概尊敬感激。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一些从其他学校转学来的孩子,很多对原来学校、老师有一些不满意和抱怨的情绪,需要进行积极地引导,使其多看好的方面,多存感激体谅之心。作为老师要警惕孩子贬低原来老师、认可现在老师的这种“糖衣炮弹”,因为孩子常常不容易珍惜身边已有的人事物,有所谓“审美疲劳”,而对于刚接触的老师则容易过度美化,这种过高的期望得不到及时引导很快会导致又一次的失望,对新的老师也会转而开始埋怨。
第三,尊师不应该视老师德能大小而起分别心。人无完人,大多数(准确地说,也许是所有)老师都是不能尽如人意的,要学会听老师的教导而对其个人修为不加评判。这不是为老师开脱,实乃为孩子一生负责。老师自己应当时时反省自己德能不够,不配为人师,但是作为学生却不可像长辈对待晚辈一样审视老师,这也是各守其本位的需要。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将很难想象孔子这样的圣贤要选择什么样的老师才够资格,而事实上,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孔子的老师,正如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毕竟是一个外在的环境,更重要的因素还是个人的修行。要让孩子学会从不完美的人和事物中发现值得自己效法改进的地方,这样不但老师,就连同学都可以对自己助益良多;不但好的方面值得学习,就连不好的教训也可以成为反省的借鉴,正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
第四,尊敬老师又特别表现在老师对自己严厉的时候还能敬听不违,克制不满情绪甚至不起抱怨心。情绪难免会有,学会控制就是进步;更高的要求是不起抱怨心,只能说是不可为而勉为之。老师和颜悦色、循循善诱的时候做到尊敬还不算困难,也是理所当然,而当老师声色俱厉、当头棒喝的时候还能做到尊敬有加,哪怕是外在的忍耐顺服,才算是真正的尊敬。
最后,以上所述尊师的要素有些是最基本的要求,有些则是高不能及的标准,只能在实践中努力去向它靠拢。对于以上所述,我们既不能因其基本就认为无需赘述,也不能因其高超就敬而远之,在每日每时的教学生活中,我们只要尝试一分,就会有十分的收获。
身为老师讲尊师,就好像身为父母讲孝道,身为领导讲忠诚,很有自标自榜之嫌,不大容易让人信服,甚至产生逆反。按照一般的待人之道,当然是严于律己,时时想到自己应该尊敬别人,而不应奢求受到尊敬。然而作为一名教师,却不得已要“严于律人”,对待学生若不能宽严相济,反倒是失职了。因此,笔者认为,在其位当谋其政,身为老师理应大讲特讲“尊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