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旬开始,书院开展了《孔子圣迹图》的展览。在同园外围墙上,十七个展板依次排开,孔子的一生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在观者面前。配合上张老师手书的赞文,简直美轮美奂。
《孔子圣迹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了孔子一生所经历的大事和细节。有史记载最早的同类作品是宋代孔津的《孔圣图》,之后的明清又有几种版本出现,如明正统九年张楷彩绘绢本《孔子圣迹图》、曲阜圣迹殿石刻本《孔子圣迹图》、清代焦秉贞《孔子圣迹图》等等。之所由能够出现如此众多的同类画作,依笔者看应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古代社会对儒学的推崇与重视,汉武帝独尊儒术,宋明理学又成为官方哲学,可见儒学在当时地位之高。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历代衍圣公的地位崇高。绘制《孔子圣迹图》的工作很有可能会得到当时官方和民间的支持。
二、文献和实物资料的充足。尽管经历了秦火,但儒学经典依然相对完整的保留了下来。相关内容在后世又得以不断地补充,使得历史上儒学经典和文献都十分充足,为绘画工作奠定学术基础。再者,早在两汉,孔子的故事便已经以绘画形式展现,目前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就常常会表现一个主题,即孔子见老子的场面。孔子与老子各坐一边,中间站立着一个叫项橐的小孩,孔子边上有时还会出现颜回等弟子。这是汉代画像砖常见的主题和场景。所以《孔子圣迹图》的出现得益于古代社会文献和实物资料的充足。
三、至于从单纯的画像砖到连环画式的《圣迹图》之间的过渡,则有可能受到了南北朝以降的《释迦佛传》的启发。在早期的汉墓画像砖中,多见饮宴、射艺等场景,但是情节故事不多。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较早的连环画应是《佛传》,故而不排除受到《佛传》启发而绘制《圣迹图》的可能性。
本次书院展示所用的《孔子圣迹图》的底本是当代画家江逸子作品的扫描版。江逸子,1938年出生,师从李炳南先生,精于工笔画。李炳南先生曾教导说:“艺术作品不应只是欣赏和装饰,艺术应有道气,要能移风易俗净化人心。”反观江逸子画作,也的确有几分纯净之美。
根据《圣迹图》后记的自述,这幅长卷是在江逸子“戊申年春应聘于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掌理府中文献”时候,“每感就拓年远漫漶,且多讹传之虞”的情况下,“遂请主秘雪庐李炳南老师主编,以阙里文献为旨……付余重画。”
关于这幅长卷的特色,江逸子自述道:“慎考证时代衣冠、礼俗、车马、文物,力寻符实。”如果将江逸子本《孔子圣迹图》相较于其他版本,诸如明代万历本《孔子圣迹图》等,会发现江逸子本的人物皆是席地而坐,手握竹简,没有纸质书籍等。在这一点上,江逸子本更加原汁原味,使人在观赏之时如同转换时空,这是一大特色。
在梳理《孔子圣迹图》时,笔者有一点疑惑与感想。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自发守孝三年,而后选择居住地时,又不约而同地选择靠近孔子之墓以致于形成了“孔里”。孔子一生不大得志,其家族也没什么权势可言,故而可以排除依附权贵的可能性。那么无可否认的结论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是巨大的。但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这个问题尚待梳理和考证。或许是孔子将人性之善作为了他的人生信仰,再或许是其他的,总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注:文中图片来自大成孔学会发行江逸子绘制《孔子圣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