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年是四海孔子书院成立十周年,本月28号,书院将举办一年一度的祭孔典礼即释奠礼。书院祭祀礼服在学习台湾三一人文经典进修学校的创作成果基础上,结合书院实际而制作,实际操作更是得到台湾三一人文经典进修学校的鼎力相助。因此,所有与祭人员都会身穿书院定制的礼乐祭祀服装,体现出祭祀场合庄重大气,古今结合的人文气息。本文围绕祭祀礼服尤其是释奠礼服进行一次探究,具体包括释奠礼服的人文意义、款式等,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书院祭祀礼服概况,下篇详细叙述中国释奠礼服基础知识。
衣冠之美谓之华
华夏民族,或者说中国,能称得上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无外乎其象法天地的衣冠礼仪文化。依照神传文明之说,中华文明源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时代,创文字,定衣冠,制礼仪,天下大治。《系辞》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我们的衣冠礼仪制度同样是一种对天象地理自然万物的类聚。观天象而做衣冠,察地理而做裙裳,观鱼虫鸟兽之纹而饰之华章,效法天地万物关系而定衣冠礼仪制度。汉服中的玄端,玄衣而黄裳,以应天玄而地黄。极具代表性的汉服款式之深衣最能说明问题。
《礼记·深衣第三十九》曰:“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又曰:“(深衣)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深衣蕴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公平正直的理念。袖口通圆,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封横带、下摆竖垂,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天地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天之四时;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十二月、十二地支。身穿深衣,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从衣冠礼仪文化可以看出,历代圣贤都非常珍重先王留下的衣冠文物,因为正是这些文明要素的形成标志着华夏民族的出现,一个个脱离了蒙昧野蛮的族群的诞生。
《左转·疏》云:“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华夏民族是以文明之人衣冠礼仪之邦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中华礼服中取法自然的十二章文,尤其令人注目。《尚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綉,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十二章文无不取象于自然,并给予了特定的含义,几千年来始终作为历代高级礼服的基本纹饰。汉服体系庞杂,款式丰富多样。少女起舞,衣袂飘飘,洒脱灵动,若风若凰,落雁惊鸿。美妙的汉舞,是来自对自然之美的诠释。
书院释奠礼服
《诗》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书》曰:“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宗周文明,舆服之制早已有之,这也是吾国服饰定制之时代。《礼记》云:“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传统祭祀,与祭者必穿祭服。古者凡吉礼皆冠冕,而服饰亦随事而异。《周礼·春官·司服》言“六冕服”:一大裘而冕、二衮冕、三鷩冕、四毳冕、五希冕、六玄冕,分别用于不同的祭祀对象。《司服》云:“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郑玄注:“自公之衮冕至卿大夫玄冕,皆其朝聘天子及助祭之服。”
《后汉书》曰:“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顺则上下有序,德薄者退,德盛者缛。”作为祭祀先师的释奠礼,与祭人员之祭服更是重中之重。
下面展示的这些图片便是四海孔子书院本次释奠礼祭祀礼服部分款式。
(舞生)
(合唱团)
(礼生)
(礼生与贡生)
【撰稿:辅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