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是四海孔子书院成立十周年。在这十年来,四海人筚路蓝缕、勇于开拓,甘愿做一头复兴传统文化的拓荒牛,到今天终于有了一定的成果。从最初的十几个学生、几名老师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名全日制学生,近100名教师和工作人员。在这成果背后离不开很多师长的默默支持和热情鼓励。这种支持和鼓励是四海人前进的动力,也是他们努力的方向。岁末年初,到了总结和收获的时候,四海孔子书院编辑部(四海传播中心)采访了几位长期以来支持四海、支持传统文化教育不遗余力的师长,请他们谈谈他们眼中的四海孔子书院和传统文化教育。以下是牟钟鉴教授的访谈录:
牟钟鉴,1939年生,山东烟台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专业学术带头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道教学院研究生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华侨大学客座教授。
四海传播:牟教授,今年是书院成立十周年,在这十年中您自始至终都支持我们的事业,今年我们想办“书院十周年文教展”,一方面想探索传统文化教育如何来传递,另一方面要研究书院教育的未来,就这些方面,想听听您的建议。
牟钟鉴教授:谢谢。我曾经在你们举办的一次儿童读经活动上说过三个感动:为孔子感动,为四海感动,为儿童感动。你们让我感动,所以我愿意说一些话。四海开展儿童读经活动将近20年,开办书院整10年。我觉得你们在冯哲院长领导下成绩卓著,我觉得四海孔子书院是中国国学教育的一朵奇葩,是北京文化界的一颗明珠。
冯哲院长是我的好朋友,他是国学教育的先知先觉者,也是一个力行勇闯者。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当初那段时间,整个社会并不是像现在这样认同国学教育。《光明日报》上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孤独的样本》,写的就是冯哲院长,反映了当时国学教育被冷落的状态。
现在看来当初冯哲院长的选择非常正确。习总书记最近几年关于国学的讲话,我觉得拨正了文化发展的方向,达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中国文化前所未有的认同高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习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根和魂,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最深的感情。他把中华文化概括为六点: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从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近百年来,一些文化激进主义者只看到了中华文化消极的方面,抹杀了它的积极方面。习总书记特别强调“国无德不兴,民无德不立”。学校教育要“立德树人”。我们现代的教育,受西化的影响,尽管也出了很多人才,但是第一没有中国心,第二没有道德魂。这是我特别忧心的。现在习总书记提出来要主抓德育,而德育的中心就是中华传统美德。习总书记的讲话证明我们四海做的是完全正确的。四海的教育以国学经典为核心,也包括礼仪训练,知识教育,才艺培养,它是多元的开放的体系,但是又突出中华文化主体。现在的书院很多了,据说有2000多家,但是像四海这样以传统文化为主、全日制、寄宿制、有200个孩子,累计学习过的孩子有上千个这样的书院我还没见到过。这是很难得的。对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你们做了,反响还很好,还培养了一支有爱心、高素质、年轻的教师队伍。还有一条我也非常赞佩,不要国家的钱,没有财政支持,全部是自力更生。这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了的。
我只是一个书斋里的学者,也许在理论上有一些成绩,但是这是我绝对做不了的。这要求不仅是一个学者还是一个管理者。所以我非常佩服。尽管我对四海贡献很小,但是我一直关注,一直被感动。四海现在已经不是什么孤独的样本了,它的成绩很大,很多来自台湾地区和海外的学者都去参观、调研,它的影响力已经遍布五湖四海了,和你们的名字“四海”很切合。我可以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人,见证四海从小到大发展的过程,我觉得四海可以在历史上写上它的一笔。历史会记住它。所以我也要向冯哲院长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你们的团队表示感谢,我能想到的就是这些,谢谢(掌声)。
四海传播:谢谢牟教授对我们的赞许和鼓励,现在习总书记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文化自信,也就是强调文化的主体性,其实基于文化的教育也要有主体性,就是教育自信。近代以来我们的教育受西方影响这么多,现在到了该强调东方价值的时候。关于这方面想请您讲一讲。有一个问题就是您在四海孔子书院的讲座中提出“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这样您将中华文化的教育就定在了孔子这里。在这方面也想请您谈谈。
牟钟鉴教授:古代给孔子的称号是“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实是一个意思。我对孔子的定义是现代定义,“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这是我在四海最早提出来的,现在越来越被社会认可,这个我非常高兴。
对孔子的定位关系到对中华文化的看法。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严重的文化自卑,因为落后就把落后的原因归结为中国文化。分不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中国人完全跟着西方的后面走。我看过很多民族学的著作,普遍认为一个民族的根本尺度是文化。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那么这个民族就名存实亡了。在世界上,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是被人看不起的。
我们的文化真的那么不好吗?我经过一生的反复斟酌,认为我们的文化不仅好,而且好得很。不仅中国需要,而且世界也需要。我们看到现在的世界动荡不安,霸权主义横行,反过来刺激了极端主义的崛起,这样的世界是非常危险的。怎么办?我觉得要回到孔子,孔子讲“仁者爱人”“和而不同”。我们民族大学已故的名誉校长费孝通先生提到过文化自觉的十六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儒家思想的现代表述。我认为费老是当代中国的思想巨匠。费老还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这是了不起的贡献。
中国人自己要把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继承起来。冯哲院长在一次有关孟子书院成立的筹备会上提出中国人要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我非常认同。孟子说要养浩然之气,后来文天祥提出过“浩然正气”,再后来王阳明也提出“收拾精神,自我做主”。这里有一种非常自信的力量。按照《易传》的说法就是“刚健中正”。中华民族必须要把这种精神展示出来。
民族正气要通过教育贯彻到青少年当中去。教育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大计,我们现在要抓好教育改革,要突出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这不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对世界有好处的举措。因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博大精深、包容开放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改革,现在体制内的国学教育已经开始了。我很赞赏我的老朋友王殿卿教授,他在体制内推广传统文化教育已经20年了,现在逐渐被认可。在体制外,我最赞赏的就是冯哲院长。将来体制内外可以融合。
现在我觉得有一个最尖锐的问题,大家都意识到国学的重要,但我们的国学教育缺少师资。我们现在的老师都没有受过国学教育,所以现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包括尼山圣源书院都在进行师资培训。我觉得规模可以更大一些。这个事情需要大家一起来推动。我觉得中国恢复传统还要经历几十年,没那么简单。但是我很有信心,持谨慎的乐观。因为中国人这一百年把酸甜苦辣都尝够了,最后才意识到丧失中华美德,丧失中华文化的痛苦。又回过头来重新认识孔子,认识传统文化。这会越来越好,虽然过程还有一些曲折,但我是很乐观的。我们大家一起推动,形成合力,最后力量就越来越大。
四海传播:谢谢牟教授,您对我们的赞许让我们信心百倍,谢谢您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做出的贡献。
牟钟鉴教授:也谢谢你们。
(更多文章请关注书院公众号:sihaishuyuan)
(撰稿: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