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孔子书院十年回顾之师长寄语(七):专访肖群忠教授

编者按:2016年是四海孔子书院成立十周年。十年来书院建设渐有体系,无论是课程构建、师资培养,还是国家课题的承接、体制内外融合的实验,以及两岸交流、国际传播都有积极探索。近日四海鳌山研究院及鳌山文教园区的规划又为未来的十年打下了基础。回望近20年来四海的读经推广和教学实践,幸获众多海内外师友的参与和支持,为此四海传播中心正在筹拍一部纪录片,纪录20年来各界师长对书院的帮助。近日将刊发牟钟鉴教授、安乐哲教授、王殿卿教授、卓新平教授、张西平教授、林安梧教授、何光荣教授、姚新中教授、梁涛教授、肖群忠教授等学者的专访。以下为肖群忠教授专访。

ap

肖群忠,1960年生,陕西彬县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伦理学与中国传统伦理研究。 

四海传播:肖教授您好,今年是四海孔子书院成立十周年,肖老师您一直都对四海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今年书院启动了“十年文教展”。其中有一个内容就是学者们对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对四海孔子书院教育实践的看法与展望。我们将会做成纪录片形式,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我们知道您这些年一直不遗余力地在高校和社会上尤其是青少年中普及孝道文化。那么,我想请您讲一下在在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方面如何把握中国文化独有的核心?此外,您对四海孔子书院坚持以中国文化为本兼顾现代学科的教育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肖群忠教授:您说的这个问题,我倒是近期比较在意,就是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知道,在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日后的上升空间问题上,全国的书院备受社会关注。通常我们所说的书院或儒家教育在社会上一般是成人教育,不考虑出路问题。而在全日制的书院教育当中,一些民间书院由于过于与时代脱节,因而备受社会人士的诟病。四海孔子书院这十年,我是一直在关注,书院能够开拓出新的发展模式,我觉得很是令人欣喜。我们知道,体制内教育具有比较细的分科的特点。而我们的儒家书院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做人,内容偏向伦理方面。所以我觉得,好的书院教育应当能够把两种教育恰到好处的结合起来,把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有效结合,两者相互加持。

在中国过去传统的单向的社会中,儒学的教育是与科举结合的,因为政府选拔治国之才的科举考试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而这个内容又偏向于人伦方面,并以修身做人为基础上升到国家政治治理的层次。而今天的书院教育如果仅仅学习儒家经典或者说传统的偏于人伦教育的经典,而忽略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那受教育者走入社会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他人伦方面的成长也相应会受到影响。真正的儒家教育也不反对技术层面的教育,比如古代六艺都是基本的生活生存技能,六艺精进,反过来也对修身、做人、立德有莫大的促进。四海孔子书院是多学科的教育,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做人教育以儒家经典为基础,而不排斥做事方面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教育以及其他人文类教育,我觉得就很不错。这就类似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嘛。

aq

你们的教育模式突出中国文化的本位,或者说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同时又兼顾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以适应现代社会。这样一种模式我觉得应该普及。社会上经常诟病书院教育,说只有经典教育而缺乏其他多学科全面发展,这个问题在四海孔子书院解决了,这是值得全国同类的书院借鉴的。如果把四海孔子书院的教育放大来看,中国的书院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回归,同时也是对现代体制内教育的改革与扬弃,你们做了一个有益的试点,值得肯定。

四海传播:感谢您对四海的中肯评价。如今在教育界流行国际化。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国外,这渗透着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觉得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认可,如果需要国际化,那也是首先要确立本国的文化主体性,再谈国际化,才有基础和底色。您可以再讲一下您在中国文化自信方面的理解,以及在书院教育中,传统文化或者说儒家文化该如何传承?

肖群忠教授:说到文化自信,我觉得同时也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一部分,这是自信的基础。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自信的崛起,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出现了复兴的曙光。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大量有识之士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而书院教育就是这样一个体现。从全国各个书院的运行模式综合来看,四海孔子书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创新,因而也受到了全国乃至于海内外同仁的关注。

ar

我参与四海的建设确实很久了,一开始是以儿童经典诵读活动、经典图书出版等模式在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复兴。后来这十年,四海成立了书院,通过书院系统地对少儿乃至于青少年进行国学经典的教育。我也有幸去书院参观拜访,切实了解了书院的办学理念,亲身感受到了书院教育实践成果。

走在四海孔子书院校园,孩子们都很有礼貌和教养,凡遇见师长,都能自觉地问好,书院老师也是在儒学的熏陶之下彬彬有礼。四海孔子书院的教育也是比较全面的。从教育层次上,不仅有儿童读经,还有青少年各层次的教育。书院教育事实上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信赖和肯定,很多家长从北京以外甚至是海外到四海孔子书院念书。

在教育内容上,我觉得四海孔子书院从蒙学到经典解读一线贯穿,是一个系统化的教育。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在传统的经典中得到浸润,为以后的生命成长打下了坚持的基础。与此同时,四海孔子书院也不乏实践性的教育,比如书院的礼乐教育、传统体育教育、耕读教育等,这些对孩子的人格养成与人伦道德的培育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as

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书院,除了这些原因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家长不希望仅仅在体制教育中受到偏重于做事教育的培养,而希望得到双重的全面培养。我们说中国的传统基础教育更多的是人伦道德、做人成人方面的培养,一个人首先要成人才能成才。儒家的教育以德为本,正如《孝经》所言“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教育应该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孔夫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朱熹也强调“洒扫应对,进退知节”。所以孩子需要接受实践教育,在大学教育之前首先必须进行这样一个文明礼貌、行为规范、人格养成的小学教育,这样的教育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奠定了人格、道德的坚实基础。

at

非常可喜的看到,四海孔子书院在这方面有文化人的使命与担当,并且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做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我们中国过去的儒家教育更多的是单项的从儒家经典中对学生进行人伦道德、做人做事方面的培养。我们说,做人是做事的基础,但是同时也应看到,光有做人基础,而忽略做事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完善的。所以令人欣喜的是,在四海孔子书院,我们看到的是经典教育、人伦道德教育与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并行不悖的进行。冯院长也讲了,四海孔子书院还有八名学生升入北师大继续教育学院接受大学教育,可以说,这个体制内外的教育的融合与对接,探索出了中国教育的新模式,即以中国传统人伦道德思想教育为本,而又兼容现代西方的学科分类体系,使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au

中国的文化自信与中华文化的复兴,事实上是要以教育为基础的,我们要恢复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那就必须从小孩教育抓起。而当今我们的国民教育体系中,中华文化的教育还是很薄弱的。因此,像四海孔子书院这样的教育模式实际上是弥补的国民教育的不足,创造了中国教育的新路子。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这样的经验,来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复兴奠基。

四海传播:感谢您的鼓励,我们需要更加努力。您觉得在当今教育环境下,孝道教育该如何在体制内外的教育活动中得到落实,如何让孝道深入人心,成为学生求好向善的动力?如何在体制内外的教育活动中加强和落实?

肖群忠教授:说道孝道,我们中国传统的教育实际上是以德为本,而孝道又是德之首,所以,理所当然的教育要以孝道为本为始。为什么孝道如此重要,我认为孝道包含了中国道德的基本元素。在《孝经》就把孝道的基本精神概括出来了,即“爱敬忠顺”。“爱”就是仁,“敬”就是礼和义,“顺”就是孝顺。我们的蒙学教育就要从这些最基本的精神抓起,从小培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任何一个孩子最先建立的关系、接触的教育肯定是父母关系和家庭教育。

在四海孔子书院,我知道你们也是非常重视孝道教育。当然,由于孝道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需要知行合一的精神,所以,除了经典学习与精神灌输,还需要切实的把孝道精神落到实处,注重孝道的实践。我对社会的孝道教育进行了观察,比如教育孩子向父母问好,给父母洗脚,人们会认为这是作秀,但我认为这恰恰就是一种实践教育。甚至有学校给孩子观看母亲分娩时从侧面拍摄的录像,让孩子真切的感受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时候的痛苦,让孩子知道,他们来到这个世上,母亲是要经受生命危险的。

我国古代也不乏一些劝孝的方法和通俗读本,比如《老来难》,一般人读来都会感动的。除了文本教育,我们还要给孩子布置“作业”,比如回到家里要对父母长辈有礼貌,给父母洗脚等。在日本,有一个常见的词汇,叫“ただいまうん”,就是孩子出门和回家常用的一句话,意思就是我走了我回来了。回想一下其实就跟我们《弟子规》里边的“出必告,返必面”一个意思。在日本这其实形成了固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这边家教好一些的可能也会形成这样一个习惯。

av

四海孔子书院在这方面加强孩子的孝道教育,正好也是孩子把学习的内容回馈给父母的一种好的方式。通常有一种说法叫“亲不择善”或者说“易子而教”,父母在家里由于某种原因无法直接的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那么,他们把孩子送到书院,由书院老师来完成这个工作,把孝道教给孩子,督促孩子回到家里积极践行,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方法。

四海传播:谢谢肖教授。四海走到今天,一直在努力的传播传统文化,实践传统文化。那么,在教育的实践与文化传播方面,您对四海今后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吗?书院在哪方面还需要加强的呢?

肖群忠教授:我觉得四海现在做的就很好。四海把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结合在一起,探索出了教育的新路子。我的建议其实跟四海是一致的,那就是古今结合,德才兼备。当然,我更希望我们国家的教育部门对民间办学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相应的支持。国家政策的开放和对民间办学的支持,将会带来教育的多元化,也会促进教育主体的创新。

四海传播:谢谢肖教授的鼓励和支持。

肖群忠教授:谢谢你们的努力探索。

(更多文章请关注书院公众号:sihaishuyuan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