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寄语:书院期中考试是学期中间一次集体检测师生教与学的时间节点。学记曰教而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老师通过教知道自己的困乏,学生透由学了解自己的欠缺。这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考试测评而认识突显,故传统中国教育有师生教学相长之说。通过考试,老师要总结评估自己的教法,学生要总结评估自己的学法。最终师生彼此间纯美纯善关系,在教与学的旅程中形成。
故书院在冬日举行的期中测评,也是师生书院生活的一处多彩驿站。
还有两个月就要过年了,时光匆匆,让人有点追不上脚步。
近来这两周,是四海孔子书院为考试和评卷忙碌的日子。截止本周末,评卷工作基本结束,各班学生都在等待张榜公布成绩的那一刻。
要说起这考试,有人不禁要问,传统书院为何也有考试?而且书院还有月考、期中测评以及岁末考试等,这让很多习惯了体制内学校频繁考试的人不是很理解为何书院也要设置这么多的考试。
(四海孔子书院期中测评)
其实,考试并非现代教育体制之新创,中国自有教育活动始,便有了考试。我们读《中庸》会发现有一句说:“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百工的俸禄从哪里来?有何发放依据呢?除了工作成效之外,还要日日省察,月月考试,据此来综合其它素质来劝勉之。
百工如此,而作为学校教育,古代是否也很重视考试呢?当然是。在《学记》中有言:“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教育也是很成体系的,不仅要学经典,还要学习六艺。学习一段时间,就要接受“考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大成”。
这么多的考试,还区分出了“小成”、“大成”,意义何在呢?《学记》告诉我们,一个君子经历了不同阶段的经典与修身的学习,并在各个阶段时时考察、审视自己所学是否有成,查漏补缺,最终达到“大成”的目标。如此,才可以“化民易俗,悦近怀远”,大学之道,由此而得到彰显。
四海孔子书院,作为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机构,承接古代书院教育体系,并结合现代教育,有所损益创新,并不排斥考试。就像书院一位老师说的,考试其实也是教育的一种方法。我们通过考试首先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书院的考试并非仅仅是笔试答题,还有很多考察方法。比如除经籍考试除了笔试之外,还要口试。因为经籍科目的学习是综合性的,除了对经典的强化记忆,还要有节奏、有韵律地诵读。书院便是以笔试加口试的综合性考试方式考察学生的。
(音乐考试)
学生考试情况如何,亦反映了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对学生的考察能力。如果一场考试,仅仅是得出一个分数,而无法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很难看出来。反过来,老师的教学水平很高,而考察水平低,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需要注意的。所以,一场考试关系到书院教学的诸多方面,不得不重视之。
(课余时间,老师们在交流教学心得)
更进一步的讲,考试在古代是国家大事,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就像刚才我们提到的《学记》所说的“化民易俗,悦近怀远”。国家通过层层考试,选官举士,从各个书院和民间或“察举”或“科举”,乡举里选,层层考试,选出知识、能力和品德最优秀的人才,管理国家,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作,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
中国古代又有言:“士先识器,然后才艺。”场屋取士,才艺较为容易,识器则甚难判定。故考试亦不是教育最终目的,作为书院的教育,最为重视言传身教,春风化雨,过程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假定夫子再世,又岂能以一场考试而定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优劣?因此,考试,最终还要有促进教师提升和审视教育方法之效益。
(古代科举考试考场,一人一间,还要考很多科目)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家长与老师往往寄希望于通过一场考试来判定一个老师的教法之优劣,判定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之高下。这是没有方法的粗暴之举。
对此四海孔子书院冯哲院长说:“有法则为师,当老师要懂得教法,上课是当老师的学问与艺术。如何让学生引发兴趣并沿着老师的启发产生纵深且广的思考,进而自己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产生喜悦与继续探索之期待。这是一个老师是否专业,能否成为学生贵人的前提条件。”
(有趣的甲骨文课堂)
(小学与大学)
“老师上课要有信心与勇气,也要有好的表达与表情。语气与眼神,板书与交流都很重要。老师要注重启发诱导,不是一味的讲,不是只让学生听。老师还要慢下来,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思考,并带着极大的热情,与学生互动讨论,以至同频共情。老师要让学生在课上有勇气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当场上台练习讲课。你会发现,学生在实际练习中不断克服怯场与不自信,在老师現场的热情鼓舞与引导下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并对未来充满希望。总之,教法,是老师给学生最珍贵的礼物。课堂,是老师学生共同成长的现场。精研教法,注重课堂是老师长期的基本功课。故有法可为师,无法不成师。《学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择师,不可不慎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