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亮老师)
編者按:
四海儒師院自成立以來,已經開課許久,本次推送的內容為楊慶亮老師最近的課程《儒學基本觀念》。
儒學基本觀念都有什麼?楊老師並沒有直接走入主題開講,而是在此之前,從西方古希臘的文明有關人性的觀念引入儒學的話題。楊老師講到,希臘人對人性的態度很明朗,那就是追求卓越。希臘人認為,一位能夠完成人性的人,就是一個每件事都能「到場」的人。這也是卓越的含義,不論什麼角色,都能竭盡全力,力爭最好。
關於人性的詮釋,似乎東西方有很多相通之處。楊老師分析道,關於“德行”,是一個關乎多數人的事情,哲學更多地是以生動的對話方式呈現。只有靠著對話式,亦即辯證的思想活動,我們才能真正達到對本性的認識。所以,蘇格拉底喜歡與雅典市民為友,通過交談讓思想萌發。這與儒學十分相似,孔子的思想更多地亦是通過與他人的對話、通過身心的參與來表達的。我們學習儒學,不免會發現,夫子要求學者要達到內聖外王的相互統一。內聖關乎人性之自覺,而外王從事功中展現。在希臘思想中,楊老師講到,哲學亦必然與政治相關。而政治正是關乎大眾的實踐的智慧,需從人的本性出發,在這個方面,中國哲學將人的內在可能性拓得更遠更深。
由此而引入中國哲學,確切說,儒學的基本觀念:中庸与孝道。何為中庸?楊老師說,儒學所注重的日常生活不可取代的具體時機,就是中庸。一個君子的德行如何發現?要從他對生命的態度中尋找。知德,並不是某個德行概念的了解,而是在立即的行動中得到詮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唯有在行之中,才能見其道。
在講到孝道時候,楊老師首先著重強調了儒學關於“人”的詮釋:《說文》上說,人是天地之性最貴者。中國文化去理解一個人的個體,往往不會局限於其個人本身,乃是置於天地萬物之中。也就是說,人乃天地父母所生,一個人需要發覺自己的生命存在地位,進而大報返本,以敬重之心對待天地父母,然後惠及萬物,此乃教化之根本,可見,事親之孝,體現於一個君子的生命實踐過程之中,事事處處的德行無不由孝而致。正如楊老師所說:“孝,是一種人活著應當的心態,不僅只在事親,還在於立身、處事、做人。”
楊老師講課,詼諧幽默,深入淺出,往往能振聾發聵,使學者心靈為之而動,課上帶著喜悅,課下意猶未盡,思考綿綿不絕。讓我們守持敬重之心,聆聽師長來自心靈的聲音。
在希臘語法中,「人性」並非一個名詞,而是動詞,運動、變化,向更完整地實現自己的潛力而前進。
人本主義,並不是自誇自大、津津於人性原來的樣子,而是一個運動的、向前的靈性成長的過程,這就是追求卓越的過程。
「奧林匹克」絕不僅僅是運動會,而是一個具有重要宗教意義的儀式。
(古希臘奧林匹克宙斯神廟)
它是向眾神展示,當人類動用自己的身體和頭腦時,他們能達到何等高度的成就。這運動會是用來榮耀大神宙斯的,不是用人,而是用人的成就來獻祭的。
生活要求我們做的是:發現我們擅長做的事,並用我們全部的心靈與靈魂把它們做到最好。能夠這樣,便能成就我們最好的天性;如若不然,便將喪失體驗生活完整意義的機會。
人的一生,應在溫暖平庸的泥淖打滾,抑或登上高山酷寒的岩石高地,這是荷馬史詩《奧德賽》名將阿基里斯的抉擇。
(英雄與眼淚—阿基裡斯)
但攀登高峰,可能是危險的。因為在過程中或頂峰上,「成就」會導致驕傲, 而驕傲,是最有可能會導致失敗。因為每一個成功都容易被狂妄的風險包裹。
所以,希臘人認為,一位能夠完成人性的人,就是一個每件事都能「到場」的人。這也是卓越的含義,不論什麼角色,都能竭盡全力,力爭最好。
但這也同時當記得,不要「驕傲」,因為驕傲意味著停頓、不再追求。這是違背人性最大的風險。
一、對蘇格拉底而言,「德行」,是一門專門「技藝」。如同訓練身體、修建廟宇一樣,「德行」,不是「一個人」的事,他必須顧及的,是「多數人」的事。簡單的說,「德行」必須是與「多數人」有關的。
二、在此之前,哲學一直被看作是一種理智的獨白,現在則轉變為一種對話。只有靠著對話式,亦即辯證的思想活動,我們才能真正達到對本性的認識。更準確地說,所謂辯證活動,就是不斷捨離成見、身體方面的干擾,以達到對於對象本身的直觀的認知。
(蘇格拉底與路人交談)
三、從政治角度來說,蘇格拉底是想和雃典市民「交朋友」的。由於城邦生活就是不斷的競爭,每個人都處在對抗的氛圍之中。每個人為了要證明自己是最好的,就必須贏過其他的人。但是,這樣的衝突競爭,終將導致城邦的毀滅。因此,蘇格拉底想要「與人為友」,而不是「做他們的老師」。
四、「哲學必然會與政治相關」。這種看法我們可從「普羅泰戈拉篇」裡面, 所談到普羅米修斯的故事得到證實。這故事是說:
諸神命令埃庇密修斯和普羅米修斯負責分配給每一種生物適合的力量或能力。不幸的是,埃庇密修斯(他負責執行「分配」,普羅米修斯負責分配後的「檢查」)在非理性生物上,用光了所有他能夠加以支配的能力(如速度、飛翼、密毛),唯獨人類一無所有。迫不得已,普羅米修斯便從女神雅典娜那裡,偷了一種「實踐智慧」給人類。
於是,實踐的智慧就如同鳥會飛、馬會跑一樣,成為人這種動物最本質的能力。
就中國哲學而言,也不否認,實踐的智慧是人的本性,但是他卻用一種更高妙的說法,表達了包含實踐智慧但比它更為深遠的內在可能性--本性或本心。它將人的內在可能性拓得更遠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