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文化概念的天,一般的中國老百姓都會下意識抬頭看看天,心中想著那個無所不能的“老天爺”。正值西方耶誕節之際,中國的基督徒如過夏曆新年一樣,張燈結綵,喜氣盈盈,沉浸在一片歡樂的節日氣氛中。而中國的非基督徒也似乎對此並不感到奇怪,在商家的推動和氣氛營造下,中國人似乎過了一個與宗教無關的宗教節日。這個節日的字面意思,便是在為西方宗教文化裏的“天”——上帝過生日。西方文化的“天”也是無所不能,生育萬物。那麼,回到中國文化,我們傳統意識中的“天”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我們今天一起學習四海孔子書院導師楊慶亮老師主講的《中國文化中的天》。
天,是中國文化起始觀念中國歷史上的中原王朝:夏、商、周,可以說是塑造中國文化最重要的三個 時代。這三代都共同表顯了一個與「天」有關的文化特徵。
夏朝久遠,而且沒發現確認的夏代文字,但在河南安陽發現的商代甲骨文, 發現一連串類似「夏」字的文字。像是蟬的形狀。學者判斷,夏之國號來自蟬,但為什麼要選蟬這種昆蟲作為國號?
蟬產卵於樹木中,孵出後的幼蟲(蛹)掉到地上,馬上尋取柔軟的土壤往下 鑽,在地下靠吸收樹根的液汁過日子,經過幾次脫皮,多年以後方才破土而出, 爬到樹上蜕去最後一層淺黃色的殼,成年的蟬也靠吸取樹汁生活。中國人始終認 為蟬是吸風飲露,不被世間的污濁所侵染,純潔清高而不同流合污,牠們一生高 居在樹上,鳴叫的聲音能夠傳到很遠的地方,所以「居高聲自遠」。(語出唐.虞 世南〈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在「夏」成為王朝的國號以後,它又被賦予許多含義。辭書解釋「夏」,有 壯大的意思。而所以大,從其來源,是因為純潔清高與自然,沒有人世污染,而 清高與自然,一直是詮釋「天」的重要方向。
商人擁有一項夏人沒有的系統,奠定了更為文明的基礎:一套精細而複雜的 宗教,以及突顯信仰威力的方法:一套文字的發明與使用。
這套文字稱為「甲骨文」,它本身是記錄祭祀用的,用龜甲作為神諭(藉由 祭司將上天回答請求者的話語傳達給人)顯示的主要媒介。直到今天,中國人對 於文字還是充滿著神聖的敬意。天上皇帝的出現,是與地上的皇帝相配合的。上帝叫「帝」,人王也可以叫 「帝」,上帝主宰自然和人間的一切,人王也就天生地掌握著人世的一切,即使 殘暴地為所欲為。而先王死後可以配帝。
夏朝距離現在已很久遠,面貌並不清楚,再加上到現在尚未發現有確認的夏朝文字。商代,《禮記▪表記》裡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商朝是歷史上極為迷信的時代,而周人代表的形象卻是踏實、厚重、規矩、 經典,自古及今,周代在後世受到的稱道最多。為什麼周朝在中國歷史上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具體地說,重農抑商(重視農 耕發展、約束規範商業活動)、安土重邊(重視邊防工作)、家族觀念、重視傳統, 這些都是建立在農業之上的。
周朝的祖先棄(姓姬名棄),就是農神后稷。一度是個棄兒。母親姜嫄,有 一次在野外踩到巨人腳印而生下棄。
姜嫄原想將他拋棄,第一次拋棄他的時候,來來往往的牛馬都繞過襁褓中的 孩子而行;第二次拋棄他的時候,天上許多小鳥都飛下來,用翅膀覆蓋孩子使其不致受凍。姜嫄察覺這孩子有神靈保護,將他抱回撫養。棄長大後,愛好農業耕作,他 會根據土地不同的特性,選種不同的作物,還經常到各地傳授耕種技術。據說舜 帝賜予他「后稷」的稱號就是農神。
后稷之後傳到第十二世孫,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積累道德、開展仁義,全國人民都擁戴他,北方少數部族薰育(活躍於商朝的遊牧民族)和戎狄(西戎、北狄,合稱戎狄,都是中國邊境外的民族)攻打古公亶父,想要搶佔他的財物,古公亶父就把財物送給他們。不久又來攻打,想要奪取古公亶父的土地和人民。人民都憤怒了,想要抵抗戰鬥。古公亶父卻說:「人民擁立君主,是希望君主為他們謀福利。現在戎狄所以要進攻我,是為 了我的土地和人民。人民屬於我和屬於他們,又有什麼區別呢?人民卻要為了我 的原因而戰鬥,那等於是我殺了人民的父母,從而做他們的領袖,我不忍心這麼做。」於是就離開原居住地而另外定居於岐山,居然古公亶父原來的人民也扶老攜幼來到岐山歸附於古公亶父。
周文王
西伯遵后稷、古公亶父待人之道, 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士,從此開啟以德行為主的治國方式。
周族的成功,在於重農懂得民以食為天的道理,重視人民勝過鬼神。在「牧野之戰」周武王以戰車三百輛、勇士三千人,穿 戴盔甲戰士四萬五千人,擊敗紂王軍隊七十萬人。
周武王告訴百姓:
「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天地人的三正道。」
從這裡,我們看到重農的周人對於「天」已有不同於商人的詮釋。天不再是與地上帝王配合的絕對力量,天更重視的是人民的德行。也就是更重視個人與天的關係。這樣的發展,開展了與其他國家截然不同的文化方向:人的德行不是只 屬於個人的行為,而是與天相呼應,屬於天所賜命,必時時帶著敬重與感恩之心, 不負天所賜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