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师院笔记:关于善与性之辨析

20200109_111210_007

01

何以知善行善,《孟子》中记录了这么一段话,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说:“子路,有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会高兴;禹听到善言则拜谢。而大舜愿和别人共有:抛弃缺点,学人长处,从而来修养自己的品德。舜从当农夫、陶工、渔夫,直到成为天子,都是善取人之长,而不责人之短。所以说君子之善则在于与人为善。”从这段话中可以了解到,孟子对善的理解,他认为善不分大小,不分贵贱,只要用心对待便是善。

20200109_111210_008

为何要与人为善
常听人言要与人为善,但是为何要与人为善,怎样可以分别真善与伪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荀子》言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两心既是异心,代表人有分别之心。比方有的人做好事的时候很快乐,但同时也会沾沾自喜,这二心常常令人困扰,若为本善,自然不会有自喜的心态。《老子》的“为无为”,《中庸》的“诚者天之道”,《庄子》的“至人无己”,像这种境界类的言辞,经典里层出不穷,可究竟如何达到这种境界。首先要确定好道路,整理好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不安并不是因为自己做了看似“坏”的行为,心存“坏”的想法,而是因为急迫、惧怕,这样便无法持中。所以想事情要想到一个整体,以一个整体去看的时候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不畏惧,不患得患失,才可以“为无为”,才可以“无思无虑之谓诚”。有了这种状态,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就会很和谐,即是与人为善。只有与人为善,与天地同善,此善方为天地之大善。

20200109_111210_009

 “善与人共”善非自我独占
当我们行善时,要保持中和的状态,从善中体会感恩。一个人太注重结果,最后得到的也只是表面上的快乐。与人为善亦是与己为善,做任何事都要抱着平和的心态,要有一体之感。如何体会这种感觉?以希腊神殿为例,它的建筑设计的非常巧妙,透过柱子望到天空,以这种方式让人感到,神既在神殿里,也在天空上,二者不分彼此,浑然一体。这就是中庸之道。我们要体会经典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文字,也有生活,从善处入手学习,这样才会实现大同。

02

当我们思考事物时,有时会停留在我“想”与我“知”上,这样就会出现偏差。我们当熟知人事物,三者不可分割,亦不可对立。如何分辨一件事物的善与恶,是我们需要学习体会的。善恶之分,不过一念之间,如果我们将一个具体的善行常常放在心里,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时常挂怀,这样就算是善了吗?如果是,又如何理解颜回的这种精神呢?
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
《中庸》讲“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意思是颜回其人,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其善,就会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实际上,这段话也在告诉我们如何分清主客对立。当“我”看到“他人”的善行,便将善行放在自己这里。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前面的四个字,择乎中庸,强调主客对立,就不存乎中庸之道。因为它会引发善恶对立,有了善恶对立就有比较心,有拣择心。只有真正的消去主客对立,将此善存于心中涵养,莫失莫忘,才可言中庸之道。

20200109_111210_010

何以为中
儒学专有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中。它是建立在认知之前,而不是在认知之后。想要成为儒者,应该常常处于一种“未发”的状态中,也就是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很多人不了解儒学,认为儒学只是一堆道理,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殊不知儒家所言,不过就是他们平时的生活状态,需要我们去摸寻探索。“中”并不是概念,而是温和、素淡、敬重、感恩,我们保有这种状态,接触事物就不会产生对立,从而实现中庸。所以当老师教导小朋友时,也要中正平和,而不是强烈凸显。
性无内外之别
宋儒程明道在《定性书》上讲道:“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意思是天地所以恒常存在,是因为天覆地载,德普万物,无私无爱,不偏不倚。圣人之所以恒常不变,是因为圣人能体贴万物之情,顺从万物之情以为己情,达到忘却自我,无有私情,不偏执于一物。此处的“无情”并非冷酷无情,也非对立,做到无有私情才会生出温和、容融之感,也就是定性书所讲的顺情万物。

20200109_111210_011

杨老师在课中提到一个问题,值得大家一起思考。1462年十字军东征,欧洲发兵收复耶路撒冷,希腊正教与罗马公教产生对立。希腊正教主张耶和华在先,耶和华产生圣子与圣灵,罗马公教(天主教)主张,耶和华与耶稣同出,共同产生圣灵(三位一体)。许多人并不了解为何天主正教将圣父与圣子并立,因此特别强调父子合而为一,无分彼此,这即是西方“中”的状态。基督教中“与主同在”这一概念与中国的内外无别极为相似。有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让我们明白了该成为怎样的人,优先于我们应该怎样做,顺应自然,方可言合乎天道。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